李不言:亲子关系常见问题问答

作者:李不言老师 日期:2017-05-29 点击:2664

李不言:亲子关系常见问题问答

bxinli.com    2013年05月15日    来源:渤海心理网




家长:我是个比较传统的人,希望儿子遵守严格的家规,这是否会束缚他个性的发展?


李不言:您的担心不无道理。必要的家规是有益的,但是,对孩子实行过于苛刻的家规约束,可能会造成他有教条主义倾向。


美国学者舒茨认为: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比如对于支配需要,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双亲如果过分控制,则可能形成专制式行为方式,喜欢控制他人,易独断独行;或者形成拒绝式行为方式,表现顺从,不愿负责,拒绝支配他人;或者儿童焦虑过重,防御行为明显。


其实,爱和信任永远是教育孩子的致胜法宝。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革马利翁。他酷爱艺术,亲手雕塑了一尊女神像。对于自己的得意之作,他爱不释手,整天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她。天长日久,女神竟然神奇般地复活了,并乐意做了他的妻子。这种期待的力量被心理学家称之为皮革马利翁效应。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用实验证实了这种期望效应的存在。他在一所学校的新生花名册里随便挑出几个学生,和老师说他们十分聪明,这话很快传到了这几个学生的耳朵里,学期末时,这几个学生无一例外都成为了优等生。

 



家长:当我为孩子制定规矩,试图塑造家长的权威时,却遭到反抗、挑战时,怎么办?


李不言:祝贺你!你的孩子在长大!


此时,我的建议是:


第一,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反抗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途。人的成长过程中要经历两次反抗期。一是幼儿期(大约在3~6岁左右)。由于空间活动范围明显扩展,孩子的自主感、自信心骤然增强。这个时期的心理状态,像极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孙猴子,相信自己无所不能。此时期的幼儿,对父母的言行总是用“不”来反抗,这就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一是青春期(大约在12~16岁左右)。生理上的成人感和心理上的半成熟状态,造成心理活动的诸多矛盾和不适应,自信与自卑两个极端交替出现于内心,呈现难以应付的疑惑感、危机感。对自我的怀疑和否定,投射为对家长、权威和社会规则的怀疑和否定,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冷淡相对或迁怒于人,这就是所谓的“第二反抗期”。


建议做家长的学一点发展心理学知识。要明白反抗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更是孩子加速成长的“黄金期”。对孩子的“say no”,大可不必如临大敌、横加指责、粗暴打压,而是应该充分理解、包容和尊重,以帮助孩子顺利渡过人生的特殊转折期。

第二,“蹲下身来”和孩子平等交流。您能否做到平等地对待您的孩子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假想实验——

首先,设想您和4岁的儿子正在客厅里一起看电视。看到高兴处,得意的孩子想都没想就把穿着鞋子的双脚放到了那张新买的沙发上。此时,您会做何反应呢?


再设想另外一种情况:


一位朋友到您家中做客。他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兀自坐到这张崭新的沙发上点起了香烟,不幸的是,眉飞色舞的他把还带着火星的一点烟灰弹落到沙发上。您看到这些,又会做何反应呢?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通常情况下很多父母会做出的反应。


第一种情况下,他们很可能会马上皱起眉头大声斥责:


“马上把你的臭脚从沙发上拿开!”


“懂规矩的人从来就不会把脚放到沙发上!”……


但是,在第二种情况下,沙发的主人一般不会给予严厉的指责。一部分人可能会忍住心头的不快继续谈话;比较坦诚或者有勇气的人也许会面带微笑,委婉甚至略表歉意地提示:


“不好意思,这张沙发才买不久,挺贵的,我很爱惜它。”


“我有些担心烟灰会不会把新买的沙发烫坏。”……


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您是否从中悟到了什么?您是否确信平时像对待一个“人”一样平等地对待了您的孩子?您是否尊重了孩子的感受?事实上,我们往往更多地考虑怎样维护家长的脸面、尊严和权威,我们每天都在用不平等的方式对待我们的孩子!而这样做的后果恰恰会导致孩子的防范、抗拒、挑战甚至敌视。


第三,学会聆听孩子的内心。当孩子对家长的所谓“规矩”产生抗拒、挑战时,做家长的应该马上意识到这是帮助孩子成长的一次绝佳机会。


这个时候的家长,要做一头大象,用大大的耳朵,耐心听取孩子的意见,允许和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声音。对孩子哪怕是很幼稚的观点,也要从中挖掘出积极的一面并及时加以肯定,而不要轻言拒绝,以鼓励和启发孩子学会扬长避短,自行取舍,帮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而不是家长的头脑来思考和应对这个多彩的世界。

 



家长:孩子任性得要命,一点委屈也经受不起,稍不如意就大吵大闹,长大了可咋办啊?可愁死了!


李不言:如何有效提高独生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折能力,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家长片面地认为,孩子能否成才,智力因素是惟一重要的,智商越高,成才的可能性才越大。但现在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在人的智商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因素,会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成功和幸福,那就是情商。



一、耐挫力关键看情商


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成功等于80%的情商加20%的智商。情商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还通过影响人的兴趣、意志、毅力等,来加强或弱化认识事物的驱动力。因此可以换句话说:智商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情商来调动和发挥其应有作用的。


情商(EQ)即情感商数,主要是指一个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说作为一种理论的提出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晚期,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萨洛维(P. Salo-vey)和梅耶( J. Mayer)在吸收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理论。情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身情绪的认识能力。二是对他人情绪的认识能力。三是对自身情绪的管理、控制能力。四是情绪的自我激励能力。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


和情商水平高的人交往,你能明显感受到这样的特征:心态自信而平和,做事专注,为人诚实,情感生活丰富而不逾矩。社会交往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均较强,能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应对现实。对各种刺激的抵抗能力和耐受能力强,不易陷入恐惧或悲观伤感而不自拔。这样的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既不会因为成绩好、受赏识而自傲,也不会因为某些方面的缺陷而自卑。

【相关阅读】情绪和学业的关系

心理学家泽尔勒做了这样的实验,让甲、乙两组学习能力相同的学生都学习无意义音节,同时让他们做排列方块实验,然后测验他们对所排列图形的记忆效果。

当甲组做排列方块实验时,给予赞美的评价,接着再让他们继续学习无意义音节;而对乙组的学生却给予非常严厉的批评和指责,随后让他们再学习无意义音节。结果发现,乙组学生受到批评后,心情沮丧、紧张,方块实验成绩越来越差,无意义音节的学习效果也大大降低,而甲组学生却积极性高涨,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实验证明,良好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与学业成功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



 

二、成年以前是培养情商的关键阶段


按照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艾里克森著名的人格发展理论,在人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个体人格发展是通过自我调节和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品质。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成年以前各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和良好人格品质是:


婴儿前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婴儿后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幼儿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童年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青少年期(12-18岁)——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人格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幼儿期又是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自我控制活动区分为四种类型:

1、运动抑制,即学会控制某些行动和停止动作;

2、情绪抑制,即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3、认知活动抑制,即能够按问题难易程度做出适宜的反应;

4、延迟满足,即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我国学者研究表明,在整个幼儿期阶段,儿童对自我情绪和行为的控制能力随年龄呈加速增长态势:3岁具有自控能力的人数比率不到20%,4-5岁是自控力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到5-6岁就有80-90%的儿童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耐挫力养成法大比拼


(一)打压型vs疏导型


●打压型(×):即用责备、恐吓、严惩或打骂等方式终止孩子的消极情绪。这类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有负性情绪是懦弱和没有出息的表现,于是不去探究孩子产生情绪的原因,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情绪或发泄情绪的行为上,动辄以“不许哭”、不准生气”等粗暴态度压制孩子表现出的正当情绪。这种教育方式危害极大,会使孩子产生退缩、畏惧等鸵鸟心理,严重的甚至会患上强迫、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而痛苦终生;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专制式或反社会型行为方式。


●疏导型(√):既然喜怒哀惧是人之常情,那就完全不必强迫孩子压抑自己的情绪。对待情绪的正确方式是学大禹治水——易疏不易堵。

可以教会孩子从这样几个方面疏解自己的情绪:1、表达。让孩子学会正确表述自己的情绪。“你只是一直哭、大叫,爸爸妈妈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你说出来吗?”教导他们用语言而非肢体表达怒气。研究证明,语言发展较好的孩子,遭受到的挫折感也比较少,因为他们懂得准确表达自己的需要,所以容易被满足,而且当他们说出自己生气或难过的原因时,不仅有助于情绪宣泄,也能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安慰。2、宣泄。“可爱的金鱼宝宝死了,你要是实在心疼得不行,哭一哭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注意别哭太久,那样对身体不好。”3、替代或转移。教孩子学会以替代或转移的方式排解不良情绪。“虽然你这次没有被评上小红花,可你得了个绘画冠军啊,爸爸妈妈依然为你自豪!”“别再难过了,妈妈带你去公园划船怎么样?”



(二)放任型vs共情型


●放任型(×):即对孩子的各种情绪和行为反应漠不关心、听之任之,不作出任何的回应或者引导。这样做的后果,或者另孩子感到无助和孤独,或者使孩子藐视一切规则,成为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

●共情型(√):即以共情、同理和接纳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情绪反应。家长应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孩子的内心情感:“他抢走了你的玩具,你感到很生气,是吗?”“这个漂亮的花你画不出来,一时感到很焦急,对吗?”“你因为未能评上小红花而难过,妈妈完全能理解你此时的心情。”



(三)说教型vs信任型


●说教型(×):对孩子表现出的消极情绪反应,采取没完没了地埋怨和说教的方式。这种方式极易使孩子产生厌恶和“我偏要这样”的逆反心理。


●信任型(√):爱和信任永远是培养成功孩子的不二法门。假如你一直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那么你实际是在人为助长孩子的缺点;而假如你独具慧眼,能够不断发现和挖掘孩子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长处并及时肯定,那么恭喜你,你的孩子将会加倍回报你的发现。要相信你的孩子是最棒的、是上帝送来的独一无二的宝贝。就算是他只穿好一条裤腿也要及时赞美他;允许孩子犯错,告诉孩子做错了没关系,重做就是了;鼓励孩子尝试,就算没有取得成功也要充分肯定孩子敢于尝试的勇气。“摔倒了别怕,妈妈相信宝宝自己能够站起来。”“画坏了不要紧,那就再画一次,妈妈相信你下次肯定能画得比这次好。”充满自信和成就感、学会自我肯定的孩子,对挫折的抵抗力当然也就高。


(四)溺爱型vs砺练型


●溺爱型(×):爱是法宝,溺爱是毒药。“儿童溺爱综合症”是近年来表现出的一种儿童心身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异常,性格孤僻,自我中心,稍不如意就摔摔打打,骂声不绝;有的无端哭闹;有的挑食,厌食……产生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家长违反儿童身心发育规律,对孩子过分呵护、过分溺爱造成的。


●砺练型(√):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挫折的态度。动物的育子之道对我们人类很有启发。小长颈鹿在降临这个世界几秒钟之后,母亲为了孩子将来不至于在鹿群中掉队而被强兽袭击和捕杀,会故意把孩子踢得翻几个跟头,孩子几经折腾,终于第一次站起来;站起来以后,母亲又数次把它踢倒……  挫折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引导孩子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学会克服挫折,培养孩子的自强自立意识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有的孩子在逆境中易出现消极反应而采取退避的方式,久而久之容易形成挫败感。要改变这种现象,可采用阳性强化的方式,教育孩子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鼓励孩子树立信心,战胜困难。当孩子一次次体验到战胜困难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时,自信心会逐步增加,畏缩心理也就会逐步消失。




微    信:   ty18814306929


联系电话 0755-23619020/23618009   18814306929


联系QQ:   2034545152  3535295388  3536503941



分享到:

上一条:三种基本的危机干预模式

下一条:该拿孩子的坏脾气怎么办?